演唱會發生巨型屏幕下墜傷人意外,全港震驚。在一片慌亂而許多人尚茫無頭緒之際,輿論走向很自然會循追究責任及討回公道此角度發展,並不斷升溫來企圖把事件定性。
此乃近年社交網絡輿論為何如斯可怕:恣意利用傳媒為武器(即weaponization of media)來散播仇恨及操弄人心,藉以從虛擬世界內刷存在感,卻在過程中不自覺地消磨人性。
舞台製作工程業 宜推公眾教育
故即使從情緒角度出發,協助傷者及其家屬,始終較諸找發洩目標更迫切、更重要,亦更合乎人性,例如:可以考慮在網上安排退票時,加入把款額轉為捐款支援傷者作選項,也就是嘗試超越單純的市場買賣行為,從而帶出歌迷「網上集氣」的那份心意。
注意每當輿情用力鞭打,政府往往也需要按這種壓力之強度來回應;實際上,新一屆特區政府就今次屏幕下墜意外的反應,已經是由最高層級的特首連同兩位局長作指示及面對傳媒,並且承諾全面撤查–因此接下來的思考方向,倒應該聚焦在一輪情緒過後,當下各種跟進措施將會對演藝界以至社會整體有哪些影響。
第一,表演行業未來–留意香港體育館(俗稱「紅館」)近40年的歷史中,從來沒發生過巨型屏幕下墜意外,絕大部分演唱會及其他媒體在紅館製作的節目,基本上也順利進行。若以今次震撼社會事件為大幅加強監管業界的原因,間接等同因為一個機構有失誤便懲罰整個業界,讓好不容易捱過新冠疫情的演藝行業,再受嚴重打擊。
因此予人感到較公平的做法,必須是先把這次罕見意外視為單一事件處理,待照顧好傷者,並把個別公司乃至個別人士的缺失釐清之後,才在社會相對冷靜理性的情況下,詳細研究有哪些系統性問題必須處理,而不應即時一竹篙打一船人,更不容心懷不軌者趁機鼓動群眾嗜血,然後又煞有介事地認為民眾需要心理輔導。
從解困新聞學角度出發,舞台製作連同工程業界則不妨在此危急存亡之際,主動進行公眾教育,讓更多市民明白舞台製作的過程和困難,也就是透過認知來面對情緒壓力。當然,這樣做亦很可能會把行業的結構缺陷和各種陋習公諸於世,可是反過來看卻是一次改革契機,讓業界一眾資深前輩有機會拆解部分老大難的問題,有助演藝界成長及可持續發展,從而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加入幕後製作。
提升監管 轉危為機增競爭力
第二,舞台工程監管–話說回來,但凡有參與過在「紅館」製作的專業人士都知道,此場地作為表演空間確實有很多局限,而且升降台經常會成為產生意外的陷阱,故此舞台工程的監管程序也有需要慎重檢討。然而如上所述,為免不必要地間接懲罰做事認真的製作人,一個顧及公眾情緒的建議是,未來幾個月在「紅館」的演出也不懸掛物件,藉以減少觀眾出現情緒困擾。有專家認為,當日在現場目睹意外(包括台上一眾表演者)及不斷重複觀看相關片段者,或有機會產生類似創傷後遺症症狀,務須加倍注意。
至於提升舞台製作監管水平方面,最迫切的還是從頭到尾檢視一遍「紅館」作為表演場地經常會出現的問題。各種硬件問題未必全部與製作公司有關,有機會牽涉政府就內部結構進行改動,或提供某些標準設備,需要從長計議。重點在於,今後在「紅館」的一切裝置,相信也會需要更多時間測試,不過對製作人來說,這是屬於意外後預料之內的政府對策:審批標準收緊,也總好過今後不批准在此舉行任何大型表演,變成只容許體育活動進行。
除此以外,政府為求以策萬全,勞工及福利局當指示部門更宏觀地檢視全港所有表演及展覽場地,在不影響已排進日程的活動之前設下,發出更新工程監管指引,乃至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聯手,研究如何引入工程監管方面的高新科技,藉以提升香港在舞台製作方面的水平與競爭力,轉危為機。
全新高科技面貌 規劃新場地
第三,演出場地規劃–再提升一個層次分析,假如本港有再多一點演出空間和大型場館,演出檔期和彩排時間方面,理論上可以協調得更好。雖然場地多了,也會衍生額外表演需求,但總比現時的情況更具彈性,故此也對主辦單位保障表演安全有幫助。
事實上,雖然香港體育館是本地流行音樂界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勝地,而在「紅館舉行個人演唱會」亦長期被視為香港歌手演藝生涯之重要里程碑,然而有不少音響工程專家私下表示,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的音樂會之聲音質素,明顯較香港體育館為佳:這一點亦某程度上解釋了為何許多國際級歌手來港舉行演唱會,往往寧可選擇「亞博」(盡管與檔期、交通配套和場地坐位數目等因素,也肯定有所關連,可是外國的音效工程師一般都對場館設備有較高要求,亦較執着)。
若香港體育館繼續被視為本地流行音樂之表演殿堂,則提升其音響水平實屬必須。既如是,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可以趁明年啟德體育園落成,就「紅館」內部設備需求及如何配合現代體育及表演發展趨勢,作可行性研究,然後就啟德體育園進入第二年暢順運作時,暫停開放香港體育館來次大維修,以全新高科技面貌洗掉過去的陰影。
▲ 若香港體育館繼續被視為本地流行音樂之表演殿堂,則提升其音響水平實屬必須。(資料圖片)
撰文 : 黃永 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
欄名 : 評論‧世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