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德河早前被驗出含有三十四種藥物,反映市民棄置藥物問題嚴重。 《星島日報》追查藥餘眾多的成因,發現源於公立醫院人手不足,門診輪候時間長,令醫生需要開出長達半年,甚至九個月的藥量,以確保患者在下次覆診前持有充足藥物。但不少患者在過程中,因病情有變而停藥,大批藥物被丟棄,恐嚴重傷害環境。
城大化學系講座教授梁美儀早前參與一項全球研究,顯示在全球一百零四個地區的二百五十八條河流中,本港啟德河和林村河的藥物污染程度,分別排名第二十九位及七十位,其中啟德河更被驗出三十四種藥物,包含六種抗生素,其環丙沙星和克拉黴素的環境濃度,超過安全閾值的一點三倍和五點五倍,屬高風險,或令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,成為「超級細菌」。此外,兩河也被驗出高濃度的糖尿病藥甲福明(Metformin),可致魚類雌雄同體或不育。
啟德河驗出34種藥物
「藥物是化學物,當家居垃圾棄置並不理想。」香港藥學服務基金藥劑師蘇曜華解釋,目前香港僅將醫院、診所等機構的棄置藥物,界定為化學廢物,交由化學廢物處中心焚毀,而一般市民若要棄置藥物,則如丟棄其他家居垃圾一樣,送往堆填區,亦有人將藥物丟入廁所內沖走,但兩種方法均會令藥物的化學成份隨雨水或污水排出河溪和海洋,污染環境。
到底每年有多少藥物被丟棄?本港目前尚未有相關調查,但從每年醫管局的藥物開支來看,可略知一二。在二○二○年至二○二一年的醫管局年報中,列明花了約八十六億元購買藥物,以當中只有千分之一的藥物被丟棄作推算,亦相應於價值八百六十萬元的藥物,數量以好幾萬顆起跳。
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彭鴻昌指出,丟棄藥物眾多,部份原因與公營醫院大量開藥有關,因現時公營專科門診覆診期愈來愈長,由每三個月一次至每年一次不等,醫生一般會開出較多的藥物給市民「看門口」,如有需要時才服用的止痛藥,「長時間才覆診一次,又驚病人不夠藥吃,一定會開很多藥給他們。」
彭續指,另一情況是部份基層長者對藥物一知半解,服藥出現副作用便停藥,舉例有長者服食降血壓藥後引起咳嗽,因而自行停藥,覆診時醫生發現病情未有改善,開出具同樣功效或更強效藥物。
患有「三高」及精神病等多項疾病的七旬長者朱先生,現時服用超過十種藥物,每次覆診後平均收到逾一千粒藥物。他苦笑說,家中有近千粒「存貨」,有些是因忘記服藥而遺下,更多是因為病情改變,如他曾在因血壓飆升逾一百八十毫米,需入院治理,出院後醫生更換了其中一款血壓藥,舊有藥物則繼續留起,「不知怎樣處理,等到過期就扔了,感覺很浪費。」
回收商促當局設回收機制
要從根源解決藥餘問題,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,有必要增聘醫生,若不及早增聘醫護,日後覆診輪候期可能更長。
藥劑師蘇曜華認同有關意見,指可安排患者分次取藥,並讓患者其後每月到社區藥房取藥,為醫療系統分流之餘,也避免批量開藥,同時可讓藥劑師為患者提供藥物輔導,以及跟進服藥過程。
回收商葉文琪建議,政府可參考其他國家或地區,建立一套回收藥物的模式,例如善用多區的「綠在區區」收集藥物,「美國有州份一年回收兩次,香港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回收,再統一送去燒毀。」
■不少市民因病情轉變而停藥,往往錯誤丟棄藥物,破壞環境。
■啟德河早前被驗出含有三十四種藥物,反映市民棄置藥物問題嚴重。

Source link